当前位置:凤凰劫>历史军事>大宋:朕即天下> 关于宋代官制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关于宋代官制(1 / 1)

北宋元丰改制前,宋朝官制的特点是‘官’与‘差遣’分离。  《文献通考》记,宋朝设官之制,名号品秩一切沿袭唐朝,这也是宋朝的特点——宋承唐制的体现。  然,台、省、寺、监,官无定员,无专职,悉皆出入分莅庶务。故,三省,六曹,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,非别敕不治本司事,事之所寄,十亡二三。  这段话,非常系统的概述了宋初的官制。  即,三省六部等职事官,除特旨外,不掌本司事。  三省六部等职事官,丧失了本来的职掌,沦为了阶官、寄禄官。  不过,这种现象并不起始于宋朝,早在中晚唐时期,‘官’、‘差遣’就渐渐分离,到了五代时期,这一现象渐渐扩大。  最终被宋朝继承。  其实,宋初的官制,看似混乱,但也是有迹可循的。  比如,官,又称本官,阶官,寄禄官,没有职掌,只用来定品位,俸禄,类比的话,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在的科级、处级、厅级。  级别是级别,差遣是差遣。  前者决定待遇,后者是具体职务,而具体职务,又有级别的限制,比如八品官,不可能担任宰相。  一如现在的科级,不可能是县长。  理解了这一点,然后便是差遣。  宋初的差遣,往往带‘判’、‘知’、‘勾当’、‘管勾’、‘权’、‘直’、‘提点’、‘提举’、‘签署’、‘监’等限定词。  差遣就是具体的职务。  在隋唐时期,也称‘职事官’,即,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。  弄清了‘官’、‘差遣’的区别,剩下的‘职’、‘文武散官’、‘爵’、‘勋’就相对好厘清了。  宋朝的‘职’,指的是‘贴职’,外任官带三馆及诸殿、阁职名,称为贴职。  简单理解,贴职是文臣的一种荣誉头衔,文官带职,可以超资转官,并且,也是天子恩赏的体现。  当然,不同的贴职,也有不同的额外待遇,比如龙图阁直学士,每月额外可以多领15贯钱,春冬可领绫三匹等。  但,相比于‘龙图阁直学士’头衔带来的荣耀,这些额外的贴给,不值一提。  至于,文武散官之类的,搁在前代,和宋朝的阶官类似,用来定官品、班位,但到了宋朝,文武散官的作用被‘寄禄官’替代。  宋初的文武散官,仅用来决定服章等,三品以上服紫,五品以上服绯,六七品服绿,八九品服青。  而‘勋’、‘爵’到了宋朝,只是虚衔,相当于额外的恩赏,没有实际意义,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宋史的,没必要特别纠结于这一类。  爱好者,只要分清‘官’、‘差遣’、‘职’即可。  当然。  这里只是非常简略的概述,宋朝的官制,远不是几百字能够概述的。  不过,作为非专业人士,了解这些也差不多了。(个人之见)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 以下为示例。  王曾,此时的官衔为‘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、参知政事’。  吏部侍郎为寄禄官,元丰改制前为正四品上,  参知政事则是具体差遣,即副宰相,与宰相同升都堂参议政事。  太子宾客,是东宫官,职掌训导太子,多以执政兼任。  【真宗天禧四年(1020),又特置太子宾客,命执政大臣兼任】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