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凤凰劫>历史军事>大宋:朕即天下> 第三十二章 太后,你糊涂啊!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十二章 太后,你糊涂啊!(1 / 2)

此刻,刘娥很是为难。  依她的意思,她恨不得斩了寇准。  但先帝看着呢。  想到这里,刘娥不由开始思索,如果将寇准调到西京,对她而言,到底是弊大于利,还是利大于弊。  寇准是三朝元老,三度拜相,朝野之间,声望极高。  即使给他安一个闲散的职位,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。  想着想着,刘娥的脑海中忽然回忆起了一首童谣。  【欲得天下宁,须拔眼中丁,欲得天下好,莫如召寇老。】  这首童谣,虽然是别有用心之人散播出去的,但能在民间广为流传,可见寇准的声望。  半晌,刘娥心中一叹。  召回寇准,肯定是弊大于利的,为了扳倒寇准,她费了不少心力。  不过,往好处想,召回寇准,也不是没有益处。  起码,可以向世人彰显她的大度。  “任守忠。”  话音刚落,供奉官任守忠半低着身子,缓缓走到近前。  “臣在。”  “着学士院拟诏,原道州司马寇准,改知西京留守司事,加天平军节度使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”  既然决定召回寇准,刘娥自然要利益最大化。  西京留守虽然是闲散差遣,但规格很高,通常是由天子特旨除授,以寇准之前的本官(寄禄官),肯定不合规矩。  因此,刘娥直接给寇准加了‘节度使+同平章事’。  宋初,以节度使兼同平章事(侍中、中书令),为使相。  使相,并不是真宰相,只有宰相之名,而无宰相之实,是一种高级荣誉头衔,非重臣不授。  给寇准这样的待遇,先帝应该满意了吧?  此份诏令一发,等于帮寇准洗白了之前的污名,而且还是刘娥亲自背书。  不过,刘娥在加衔时,还是耍了点小心思,天平军是前朝的藩镇名,现今已然废除。  她这是告诉寇准,遗老就该有遗老的样子,不要不识抬举。  此外,宋初大将石守信,当初被授予使相时,也是以‘天平军节度使’兼任的。  再度授给寇准,其中的隐喻无非是让寇准,好好学学人家石守信,要懂得审时度势。  知进退,才能得善终。  当然,念在官家在场,某些话刘娥没有明言。  像什么限制寇准入京,通进银台司压下寇准的奏疏之类的话,事后再另行叮嘱,也不迟。  “臣谨遵。”  随后,任守忠朝着太后、官家一拜,缓缓告退。  离殿之时,任守忠对这份诏命,满是不解,但他懂得抑制自己的好奇心,太后让他怎么做,他就怎么做,这样一定不会错。  殿内。  做出决断后,刘娥的神色间多了几分伤感,少顷,她心不在焉的看了赵祯一眼。  “六哥,你觉得这样,你爹爹能满意吗?”  赵祯装傻充愣道:“要不,我回头问问爹爹?”  听到这话,刘娥神色一怔。  也是。  自己真是昏了头。  恰在这时,林尚宫徐徐而来。  “禀娘娘,閤门司传信,丁相和王参政申请入内请对。”  刘娥此刻心情烦闷的紧,谁都不想见,但宰执请对,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,直接拒绝,也不合适。  “是因何事请对?”  林尚宫躬身道:“据中书传告,应是贬官之事,丁相执意将寇司马,贬为雷州司户参军。”  “而王参政,不同意这份敕命,两人因此发生争执。”  刘娥面色沉静道:“传告中书,此事不用争了,寇准将以使相衔,调任西京,知西京留守司事。”  末了,刘娥又补了一句。  “让任守忠再跑一趟吧。”  突然得知这个消息,林尚宫也很懵,很快,她回过神来,执礼道。  “妾谨奉。”  待到林尚宫退出内殿,刘娥从桌案上抽出一份奏疏。  “六哥,你看看这份奏疏,下次见到你爹爹,一起问一问。”  “是。”  赵祯上前一步,接过奏疏。  这是中书上奏的札子,内容和真宗的谥号有关。  【经纬天地曰‘文’,无幽不察曰‘明’,法度明大曰‘章’,通达先知曰‘圣’,生善行德曰‘元’,慈惠爱亲曰‘孝’。  ……  请上大行皇帝尊谥曰:‘文明章圣元孝’皇帝。  庙号真宗。】  生有名,死有谥。  名,生者之辩也,谥,死者之辩也。  谥号,往往也代表着一个人的是非功过,因此,为天子加谥号,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制。  在这篇奏疏中,通篇都是溢美之词,如果只看谥号,真宗绝对是英明神武之主。  然而,事实却恰恰相反。  片刻后,赵祯收回目光,人死如灯灭,谥号的好与坏,已然无关紧要。  未来,才是他该考虑的事。  ……  ……  ……  政事堂。  小半时辰后,任守忠不徐不疾的赶到中书,宣读了太后最新的诏命。  得知寇准被任命为西京留守,堂内的诸臣反应不一。  丁谓一脸惊诧的看着任守忠,眼里满是难以置信之色。  怎么可能!  如果任守忠不是太后身前的红人,丁谓甚至会怀疑任守忠假传诏命!  不行!  必须要阻止寇准去西京!  虽然寇准只是去西京,但西京距离京师很近,且使相之衔,非功臣不授。  一旦诏命下发,此前的所有努力,岂不是白费了?  但转念一想,丁谓又心生颓然,他实在想不到太好的办法。  除授西京留守,按照规制,既可以特旨除授(天子直接下令),也能由中书‘堂除’。  两相比较,特旨除授的反而更多。  简而言之,哪怕丁谓贵为百官之首,对于这份任命,也没法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