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凤凰劫>历史军事>大宋:朕即天下> 第三十八章 重启观政之制(求追读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十八章 重启观政之制(求追读)(1 / 2)

未时末(下午3点)。  薛映的致仕疏被呈送到了刘娥面前,看到这封奏疏,刘娥多少有一点猝不及防。  好端端的,怎么在这个时候致仕?  看完奏疏的内容,刘娥隐隐明白了缘由。  虽然奏疏通篇都没有认错的字眼,但话里话外都透露着‘请罪’的意思。  所以,李及是从薛映那里知道了被弹劾的事?  如此一来,一切就说得通了。  “雷允恭。”  听到太后的召唤,雷允恭连忙上前半步。  “小的在!”  “将此封奏疏送去延庆殿。”  “是。”  雷允恭躬身上前,双手举过头顶,从林尚宫的手中接过了奏疏。  待到雷允恭离开内殿,林尚宫稍稍往桌案前靠近了几步,然后压低嗓门道。  “娘娘,雷押班近些日子,去延庆殿的次数,颇为勤勉。”  刘娥淡淡的扫了林尚宫一眼:“雷允恭原是太子宫都监,去得勤一点,又何妨?”  此话一出,林尚宫瞬间慌了神,连连低首认错。  “奴僭越。”(这里的奴,是奴家的意思)  “下不为例。”  说完这话,刘娥又将注意力放到了政事上,同时,她也有些奇怪。  大赦天下的赦书,两府还没议定?  延庆殿。  收到薛映的致仕疏,赵祯快速的翻看了一遍。  不得不说,这份奏疏写得很有水平。  “你们先下去。”  紧接着,赵祯又例行的挥退了殿内的内侍和宫人们。  很快,内殿只剩下赵祯一人,哪怕周围空无一人,他仍是装模作样的小憩了一会。  两三分钟的功夫,赵祯睁开眼睛,提笔写到。  【允致仕,不予优待】  【今后,三院御史言事,毋需进呈中丞、杂知,台属举纠弹之职,可直送通进司。】(注1)  薛映的奏疏,正好给了赵祯干涉御史台的理由。  允许台官独立言事,无疑是扩大了台官的话语权,往后,即使是台宪之首的御史中丞,也无法得知下属的动向。  遵照这项指令,此后,御史台内部的言事奏疏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黑箱系统。  除了君主之外,谁也不知道台官到底上奏了什么事。  这么做,有利于加强君权,抑制相权。  其实,如果不是不合适的话,赵祯甚至想再加一条‘宰执不预’的条例。(注2)  所谓的‘宰执不预’,即宰辅大臣不得举荐台谏官。  只是,现在的时机并不恰当。  自宰相制度设立以来,相权和皇权之争,从未停歇,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。  御史负有监察百官之责,宰相也在监察范围之内。  如果御史是由宰相举荐的,言事时难免会不够客观。  ‘慢慢来吧。’  最终,赵祯还是没有落笔,治大国如烹小鲜,不可操之过急。  别看丁谓和王曾斗得不可开交,若皇权太重,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暂时停火?  虽然王曾有贤相之名,但王曾是王曾,北方系是北方系,他一个人代表不了所有北方系官员的利益。  退一步而言,自己今年不过十三岁,即使慢一点,他也等得起!  想到这里,赵祯又一次提笔。  【着两制(内制外制)以上侍从官,进拟中丞人选。】  “雷押班。”  “小的在。”  赵祯亲手将奏疏交到了雷允恭手中,嘱咐道。  “送回崇徽殿。”  “小的谨遵圣喻。”  随后,雷允恭手捧着奏疏,步履匆匆的向着崇徽殿赶去。  不多时,刘娥看到了这份由赵祯御批的奏疏。  毋呈中丞、杂知?  见到这条批复,刘娥心中一震。  先帝的御下之道,一如往昔,仍是这般高妙!  如果不是‘先帝’提醒,刘娥压根就没有想到这事。  此外,‘不予优待’那四個字,也是意味深长。  一般而言,老臣致仕,尤其是高级官员致仕,朝廷通常会给予优待。  如果不是犯下什么大错,基本会例迁一官到两官。  薛映的本官(寄禄官)是工部尚书,既能以‘礼部尚书’致仕,也能以‘刑部尚书’致仕。  但‘先帝’没有给薛映迁官,言外之意,无非是同意了薛映所请。  【念卿劳苦,此次过犯,既往不咎。】  此时,刘娥对于‘先帝托梦’一事,再无怀疑,如果不是先帝隐于幕后,仅凭官家,处理政事怎会如此熟稔?  参透这一点,刘娥对着一旁嘱咐道。  “林尚宫。”  “奴在。”  “传诏中书,除服后,宰辅大臣每十日一赴崇政殿之延义阁,常程事,依例,并呈引官家。”  “奴谨奉。”  此诏,等于重新开始了训政,往后,凡是常规事务,待中书和刘娥裁定后,都要呈送给赵祯观摩。  虽然这只是观政,但不论是对于赵祯,还是对于那些心向天子的朝臣,这都是一个很好的信号。  当然,真宗晚年时期,也有类似的观政制度,只是,那时候赵祯年纪尚小,观政大多流于形式。  ……  ……  丁府。  下值归家后,丁谓立刻招来了府中大管事。  “宫内可有消息传来?”  大管事躬身道:“回相爷,并无。”  还没有?  听到这话,丁谓的眉宇间多了几分忧色。  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  好几日过去,雷允恭为何连只言片语都未传出?  一开始,丁谓只以为先帝新丧,雷允恭抽不开身,所以怠慢了,但今天下午的发生的事,让他彻底失去了耐心。  前几日,太后传诏中书参议‘新帝即位赦书’,彼时,中书事务繁忙,没来得及商议。  直到今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