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凤凰劫>历史军事>大宋:朕即天下> 第四十七章 王曾的谋划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七章 王曾的谋划(1 / 2)

咚!  咚!  咚!  恰在这时,远方传来一阵击鼓声,听到这鼓声,赵祯放下了手中的论语。  “午时了。”  “今日的经筵就到这里吧。”  此话一出,王曾等人顿时回过神来。  “臣,谨受教!”  “臣,谨受教!”  众人先后朝着赵祯行了一个揖礼。  此时,经历了最初的震撼,丁谓等人的情绪多少平复了几分。  看到丁谓等人的表情重新恢复了平静,赵祯心中也没有多少失望的情绪,这等表现,很正常。  他们这群人中,最年轻的王曾,今年也已四十五岁,都是一帮政坛老油条,早就过了打鸡血的年纪。  三言两句,就想让他们纳头便拜?  那是小说里才有的场景。  旋即,赵祯对着一旁的蓝元震嘱咐道。  “回延庆殿。”  “摆驾,延庆殿!”  随着蓝元震的一声高呼,丁谓等人又是一拜。  “臣等,恭送陛下圣驾!”  这一次,丁谓行拜礼时,明显多了几分敬意,虽然他是以文辞闻名的,但对于经学,他也有所涉猎。  他几乎可以断定,官家今日之所讲一旦传开,必然会在士林内引起轩然大波。  这是毋庸置疑地!  反正在他看来,官家之言并无明显的破绽。  性即情?  性即理?  如果‘性情’、‘性理’之说能够一统,官家很可能会成为当世圣人?  毕竟,这是董仲舒、扬雄、王充、韩愈、李翱等名儒都未曾做到的事。  但,这可能吗?  官家今年才十三岁啊!  公认的圣人孔子,十三岁在干嘛?  子曰:吾十五而有志于学,五十而知天命。  幕后是不是有人在推动?  有人想要人为造出一尊圣王?  没错。  丁谓宁愿相信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大戏,他也不愿意相信官家真的有如此学识。  如果这一切都是官家自悟的,那未免也太可怕了。  另一边,王曾也对官家的学问有所怀疑,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这一猜想。  一个人的学识是无法伪装的。  如果作假,迟早有一天会露出破绽。  况且,他和鲁宗道的请对,并非事先预谋的,而是他们自发的,至少,在他这里是自发的。  国朝真的要迎来一位圣君了吗?  此前,王曾虽然也相信官家会成为一个明君、圣主,但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。  而现在,期望好似要成为现实,这让他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。  太不可思议了!  想到这里,王曾的视线不自觉的瞥向了一旁的丁谓。  必须要加快速度了。  似丁谓这等佞臣,须得尽快扫除!  不能让这等巧言令色之徒污秽了朝堂!  只是,王曾也很清楚,想要将丁谓扫出朝堂,重点不在于他,而在于禁中的太后。  太后手握先帝遗诏,没有太后的授意,仅凭他一人之力,根本无力扳倒丁谓。  该怎么做,才能让太后主动贬黜丁谓?  恍然间,王曾灵光一闪,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。  前几日,河北路那边传过来一份奏请军粮的札子。  军粮不够是因为驻防的士兵变多了。  国朝虽然和契丹签订了盟约,但先帝新丧,官家又以幼冲之年登基,且国事又由太后摄政。  值此之际,谁知道契丹人会不会撕毁盟约?  哪怕只有万一的可能,也需要防备。  因此,悄悄增加戍边人数,自是应有之意。  ‘这事能不能拿来做文章?’  眼下,为先帝治丧才是国朝的头等大事,所以,修陵一事占据了绝大多数资源。  包括粮草,也是先紧着皇陵那边。  以京师目前的粮食储备,短时间内,三司很难调集到足够的军粮。  前线军粮不够,怎么办?  直接从其他各路征调,时间上多半来不及。  一般而言,遇到这种情况,朝廷大概率会采取‘入中’之策。  所谓入中,即招募商人将粮草运输到指定地点。  商人运送完粮草,朝廷会给以钞引作凭由,然后,或是前往京师兑换相应的物资,或是,赶赴江淮等茶、盐产地,领取茶、盐。  当然,为了提高商人入中的积极性,朝廷往往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征调粮草。  有了差价,就有了牟利的空间。  而钞引,作为朝廷指定的物资兑换凭证,在某种意义上,钞引也就略等于现钱。  据王曾所知,京中有不少专门售卖钞引的交引铺,那些不愿前往异地支取茶盐的商人,往往会将钞引就地卖掉。  商贾行商,当然是为了牟利。  交引铺会以各种手段压价,以此来谋划最多的收益。  而京中最大的交引铺,其中就有太后亲族,已故太尉刘美的份子。  至于,丁谓、林特等人有没有参与其中,王曾不太清楚。  但通过一些蛛丝马迹,或许可以一窥全貌。  天禧二年(1018),先帝下诏,令孙奭联同三司,一起商讨茶法更易之事。  彼时,王曾虽然出知地方,任知天雄军(河北大名),但对于京中发生的事,他还是有所耳闻的。  此次茶法更易之事,最终是不了了之,孙奭也再度从京师出知地方,调知河阳(今河南孟州)。  结合已有的线索,天禧年间,茶法改革失败,少不了丁谓等人从中作梗。  毕竟,朝廷现行的茶法是林特、李溥等人修正的,林特和李溥是谁的人?  丁谓的亲密战友。  李溥犯赃私的事,已然是铁一般的事实,而李溥和林特又是姻亲,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?  虽然王曾不敢直接下定论,但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